日军正在对村民实施暴行,头顶突然传来无人机的嗡嗡声,随后手持各式自动武器的村民杀了出来,在无线电对讲机的指挥下对日军展开一场“降维式打击”——这是一部抗战题材微短剧中出现的情节,爽剧模式击中了部分观众的心理,一条仅两个字的留言“痛快”收获了几百次点赞。
然而,先烈用鲜血捍卫的历史,岂能沦为博流量的工具!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日前发布《管理提示》,要求加强抗战题材微短剧内容审核把关,杜绝悬浮设定、幼稚化剧情、伪主题创作等不正之风,防止在涉抗战微短剧中出现低级红高级黑。
新近出炉的《“微短剧+”价值创造洞察报告(2025)》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12月,网民中微短剧用户的渗透率达70%,用户结构呈现全年龄覆盖特征。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在如此重要的节点,以微短剧这一极富活力、影响广泛的新大众文艺样态呈现抗日故事,不仅有利于铭记历史,也能丰富主旋律表达的维度。
不过,作为大众表达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,抗战微短剧近期却出现了神剧化倾向。比如,穿着如同参加一场时装秀的“抗日英雄”们,举手投足之间把日军戏耍得团团转,真实历史中凶残恶毒的日军在此刻成了“傻白甜”;再比如,将抗战等同于“一场轻松愉快的游戏”,将英雄简化为“无所不能的超人”……这些抗战“神剧”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真实历史的消解,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。试想,当青少年刷到“八路军战士用智能设备呼叫”的片段,他们该如何理解“小米加步枪”的艰难?如果日军真的像“神剧”里描述的不堪一击,那些危亡关头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牺牲的意义又在哪?!
观众对抗战题材作品的关注,体现出人民朴素的爱国情感。管理提示的发布,是对行业的一次“纠偏”:当历史书上的文字转化为影像时,微短剧创作者便成了历史的“摆渡人”,这一角色绝非“流量中介”,而应是真相的守护者、价值观的引路人。抗战历史不容“神化”戏说,这既是创作底线,更是民众共识。
发布于:上海市鼎合网配资-资金杠杆-线上股票配资炒股-配资上市公司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