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
杨绛的《我们仨》感动了无数读者。今年6月,一部被誉为“科学世家的《我们仨》”的温情之作《他们仨》由译林出版社出版。该书以14岁少年的成长觉醒为主线,在大开大合、收放自如的时间架构中融入了“回望之眸”与“书中书”的双重叙事,以儿童文学的形式展现一个科研家庭三代人的温情日常和精神共振,为读者带来别样的感动。
继2024年《高原上的小向导》之后,刘黎琼的这本《他们仨》以更加细腻的文学笔触、更加深邃的情感表达,展现了“科学家精神”的深刻内涵。
与《我们仨》中杨绛先生的暮年回望不同的是,《他们仨》开篇以少年的叙述展开,关注被遗忘的“十四岁”,透过少年清澈的回望之眸和精神涅槃之旅,映照两代科学家执着求索、忘我奉献的精神。
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刘黎琼,凭借文学爱好者的天然敏感,以及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从事科普宣传、为科学家撰写传记的工作经历,穿梭于文学与科学之间,深入体察科学家群体丰富的精神世界,了解科学家家庭的文化气息与生活细节。
“做科研的人,心里都开着两个窗口:一个望向宇宙真理,一个守着人间烟火。”刘黎琼注意到,科学家看似严肃的面容下,也有着风趣幽默的灵魂,他们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中,少不得日常夫妻间的相濡以沫、互相扶持,更有父母对孩子的舐犊情深。于是,刘黎琼萌生了创作一部兼顾科学精神与人文气息的文学作品的想法,她希望让青少年读者们看到更完整、更立体、更生动的科学家形象。《他们仨》应运而生。
在创作过程中,刘黎琼巧妙运用了日记、书信等形式,将科学家们不同时期的科研生活与社会变迁串联起来。通过这些跨越几十年的史料,她构建了一个松弛有度的时空框架,读者能在这一张一弛中,直观地感受到科研精神的代际传承与时代变化。
作为“小译林”品牌2025年重点原创项目,《他们仨》延续了《高原上的小向导》“文学性+科学性”的创作理念,用科学家精神涵养个人品格,厚积成长的力量。
鼎合网配资-资金杠杆-线上股票配资炒股-配资上市公司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